2022年,就這么以一種難以表述的心情來到我們面前,看似山河依舊,然而一切都發生了誰也說不清楚的變化。 西班牙。馬德里的早晚很冷,陽光起了,中午又是出奇的熱。 雖然是疫情期間,正值圣誕,薩拉曼卡區依舊人滿為患,在街邊的小酒館,我見到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先生。 一杯冰可樂、幾片火腿、一包華子,背后是街邊燃著的火爐,暖洋洋的氛圍里,他靈思頻現,我們笑聲不斷,讓周邊聽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被感染。我慶幸我認識了一位著名的品牌策劃人、成熟的跨界藝術家,但更重要的,是認識了一個有趣的人。 我的一生 就是在與孤獨對視 問:我聽說,每年的西班牙行旅,是您最期盼的。在馬德里的時光里,您總會寫出大量的文字,看了讓人愛不釋手??纯丛诰W站和朋友圈發表的時間,我感覺您幾乎是不睡覺的。如何保持這種熱情呢? 賈:我發現我是沒有時差的。 2014年,我深度體驗歐洲,坐北京的晚班飛機來,到了因為7小時時差的緣故,正好是這里的白天,馬上約上朋友或者去辦公室工作?;刂袊沁@樣,西班牙早上飛,到中國是上午,放下行李立刻又去上班了。我的秘訣就是想睡就睡,醒了就思考,一切隨緣。 經常在長途飛機上,看著令人窒息的黑暗如墨水打翻浸濕的宣紙,頭頂安全帶提醒燈與遠處衛生間的燈豆般閃爍,飛行的時間仿佛困住了。這種穿越世界的旅行,有種虛空的味道,冬日爐火般在身邊靜默燃燒,總感覺自己的身影在冰天雪地里孤獨走著。 2016年開始了每年1-2次西班牙的短暫生活,每天凌晨天還漆黑就要起來,處理中國那些不得不回的微信,下午開始冥想。困了就睡,晚上出去街上游走,每條小巷都華麗而動人,酒肆遍地,身邊全是終日高聲大氣、興奮不已守著一杯酒的馬德里人,經常走一段就會發現一個別有洞天的買手店或者小集市。走1萬步回到家,看著一天里又入漆黑的窗外,中國那邊信息就蠢蠢欲動了。 我最近越來越發現,我是用工作和孤獨在作戰,和不甘心作戰。 問:孤獨?看您一直與朋友相聚,歡聲笑語,您用旅游策劃來戰勝孤獨? 賈:是的,我是獨生子女,父母工作太忙,我一個人去讀了初中、高中,很小就住校。 周末同學都回家了,我會拿著暖水瓶去灌滿桔子汽水,經常感受到孤獨,父母在外地,身邊同學朋友不多,可聊的人更是鳳毛麟角。這時只有兩件事可干,一是寫作,二是出門旅行。我那時已經發現旅游可以改變人生,這個“改”,是自己被外力激發出的一種變化。 我學會了觀察街上的人,小吃店熱氣里兩個鬧過又和好的情侶、廟里剛下晨課的和尚、一張報紙讀一天的老人、躑躅在田野上的女孩都讓我著迷。旅行者有“三種境界”:下等者放蕩于山水之間,所到之處就是某人到此一游;中等者寄情于山水之間,在乎山水,也在乎自己;上等者忘情于山水之間,可達物我相忘之境。 我學會了思考和頓悟:旅行的意義分為獵奇、怡情、冶心和釋道。獵奇者旅游在于感官刺激,怡情者在于情感需要,冶心者在于心理磨練,而釋道者在于精神升華。 我學會了旅行這門哲學。人們認為“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,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,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?!? 而旅行的過程,反而是擺脫孤獨,跟身邊人建立起信賴關系(或說確立自己的交往信賴制度)。 問:人的視野總會隨著路上不經意發生的事出現轉折性的變化,這正是旅途的魅力? 賈:旅游可以使您中斷每天周而復始的凡人瑣事,暫時解脫平凡嘈雜的生活。面對陌生的人、傾聽途中的故事,沉浸風景風物里,更是一種生命態度。 我大學期間,就有種抑制不住的沖動想出門看看??飚厴I時,大家都去找工作,我卻被艾蕪的《南行記》吸引。這本書里滿是陰郁的人生和愉悅的自然詩意,一直貫穿著各種矛盾。穩定與漂泊,放棄和流浪,作者熱情經歷著凄苦人生。他愛自然,他更愛人生。 艾蕪這種親身流浪的活動給我深深觸動,這是一種極度體驗,無目的、無功利性的生活體驗,使體驗者能在自然狀態下與環境相融合,與走過的地方產生聯系及割舍不下的情感。那些無法預知的邂逅、無法忘懷的笑容,遠行和邊陲的故事滿是懸念與張力,令人神往。 他因為行走,出現了不可磨滅的鮮活個性。 我覺得旅游是人在意志空間的行走,通過意志行走,擴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圍和心理的能量。旅游也是一個卸妝的過程,把自己的外面包裝全部給它卸掉,恢復成一個真實的自我。 20歲后,每個寒暑假,都是我出發的時間,當我70天走遍云貴高原的時候,我才知道旅行就是有參照地看清自己。人在旅途,也是在您的世界的邊緣,把您視線的網不斷拉向遠方,再遠方。 最重要的,旅行成為一劑生活上的良藥,治愈著我的孤獨和在平日里逐漸淡漠的感情,給予我重視自我的勇氣。旅游增加的是生活的閱歷和心靈的自由,消除的是現實的功利和疲憊。 問:按您的說法,我聽上去旅游也是一種修行? 賈:沒錯。旅行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參禪。禪就是佛性,人人都可以參禪,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。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。越旅行,人會變得越發謙卑,懷著謙卑的心才會真正走進不同的文化。 很多年后,在策劃宜興大覺寺的素博會,遇到星云大師,他的《365天旅游禪》說旅行即是實踐生命,其中包含著一種無形的能量。 旅行是激發我們思考、探索的過程,因為這里有允許馳騁的想象空間,有人類最真純善美的謙尊敦厚,也有人類從古到今最可貴輝煌的人文精神。 問:與其在等待中枯萎,不如在行動中綻放。真正的旅行家都是什么樣的人? 賈: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,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、誘惑和探險意念。一個好的旅行家不知道他往那里去,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,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。 人,從繁華落盡的路走來,心靈千瘡百孔,淺淺含笑,踽踽獨行。心魂與孤獨不期而遇,彼此深情對望,頓然間,悠長的歡喜暈染了無限山河?!?/p> 城市的背影 都是孤獨的身姿 問:我們都知道后來您700天駕車穿越35個國家,這樣應該當個職業旅行家,怎么突然想起來營銷城市了? 賈:我做的所有工作,別人看來是跨界,對我完全是一脈相承的,我深諳創新營銷,渴望新鮮的事物,在旅途中發現美的同時,也發現那么多好的地方沒有品牌,產生了營銷他們的欲望。 我30歲開始駕車出游,自己買的第一輛車是桑塔納99新秀。記得拿著一個破塑料袋裝著十幾萬現金去買車,車提回來,興奮到恨不得睡在車里。 我在全國城市間穿行,也開始了解不同城市的迥異文化和生活。很多城市正在快速城鎮化里變成了“三無之城”,無亮點、無情感、無趣味。同質化供給過剩,對需求側研究過少。 我每天醒來,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:今天在哪個城市?推開窗,全是一樣的街道、一樣的房屋、一樣的天空,讓我經常迷惑自己到底在哪里。 問:城市發展首先做規劃,可閱遍規劃,很多城市定位迷茫,背后彌漫著搖擺不定和懶惰抄襲。這個如何解決? 賈:城市的被尊重,不只是靠大項目和建筑物堆砌,而是靠保有獨一無二的原住民生活為考量標準。非遺的傳承、彌漫的市井氣都是決定要素的。許多政府忽略做可持續發展長期策劃,因為等不及。重大歷史時期,考驗您的不只是抉擇,還有平常心和信心。 當我們對“富二代”、“精英層”“自貿區”、“都市群”熱議追捧的同時,也要清晰知道,大城市六環以外全是縣城,那些弱勢的人們才是中國真實的大多數。大概念而言,中國就兩個市場,一個是中等收入為主的市場和巨大的下沉消費市場。所以我們要從市場角度倒推,進行城市的定位和策劃。 問:您如何看待城市到處都在講的“國際化”? 賈:中國城市動輒就是學上海趕深圳,其實在“一帶一路”大背景下,也許“向西看”,將目光放到世界,才是希望所在。 與世界交往,是在交往中建造自己的思想體系。 中國向世界宣傳,必須要找到同一頻道,相互認同是前提,否則都是自娛自樂。世界關系大變化、產業提升大洗牌、商業模式大變革,對城市發展、文旅融合產生巨大的影響,這既是城市要面對的危險,也是發展的機遇。 美食 是療愈孤獨的良藥 問:您寫了50多本書,我看很多講旅游的,這兩年開始寫美食和中醫藥。是在尋訪城市的時候關注到美食嗎? 賈:是的,2021年我出了五本新書,正好是五福臨門,我稱它為“福祿壽喜財”,是獻給2022年的禮物。美食是城市最容易突破的產業。 中國人什么事都可以用吃來形容。 工作叫飯碗,開除叫炒魷魚,嫉妒叫吃醋,占便宜叫吃豆腐,被起訴叫吃官司,拿人提成叫吃回扣,沒見上叫吃閉門羹。 最近攜程發布的節假日出行數據,在“00后”的關鍵詞搜索中,小吃、夜市、奶茶、打卡、地標建筑,位列熱度前5。美食讓我們充分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感和獎賞感,通過不斷對大腦的刺激,產生一種享樂型饑餓。 美食能產生多大的快感,決定了我們離開美食后可以獲得多大力量來抵御后面的孤獨和焦慮。 美食,可以減壓,可以喚醒兒時的記憶,還是一種跨文化的社交貨幣。 在這個焦慮、躁郁和不確定時代,美食是人生的撫慰劑,是社會的溫度計。 問:這個講法太好了!如何發掘不同地方美食資源,彰顯“在地文化”呢? 賈:我寫作美食堅持“獨立發現、個性行走”。在尋常巷陌、田間地頭尋訪美食中人的故事。有時候醒在寒冷里,街邊的炊煙、石板路上的腳步聲,人們興奮低語,第一碗噴香熱騰騰的早餐…… 我們每一次發現,都變成下一次歸來的理由。 我覺得美食對女性特別重要,美食記錄著她們制作中的動作與思考、滿足與嘆息,她們秉持的生存哲學、對世界的獨特理解,都可以通過美食隱喻地表達出來。 在我們的新書《在汝州喚醒美食》中,汝州美食的故事里,全是浪漫和親情,嘗試用靈性的文字、多媒體的視頻,在抖音和視頻網站,讓這些美食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在書本里永遠固化下來,這本關于汝州美食的書,隨時刺激著您的味蕾,向您發出誠摯的召喚。 全書選取了34篇街頭巷尾獨家發現、34部抖音視頻紀錄短片、34個精彩人生創業故事、34種令人神往生活方式,34道最具代表性的汝州美食,將其中的故事編入書中。不論是非遺美食還是街邊小吃,不論是特色餐館還是星級酒店,既有街頭巷尾的人情風貌,也有登堂入室的禮儀風俗。文字、視頻、地圖首次同步亮相!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、中國飯店協會、中國食文化研究會三大會長、《新周刊》創社社長孫冕、周星馳電影《食神》原型戴龍大師等都強力點贊,聯合推介了。 問:這些年網紅美食消費出現,我覺得美食是演化成一種認同、一種新的審美風格,甚至是一種獲得社群歸宿感的方式和自我標簽。 賈:美食是社交神器,也是緩解壓力。抵御孤獨的陪伴食物,成癮行為暴露了現代人與日俱增的心理壓力。 美食品牌策劃,應重點打好"三張牌"——名人牌、創意牌、原產地牌; 念好"三字經"——原材"材"字經、原技"技"字經、原味"味"字經。 告訴我您吃什么東西,我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樣的人,今日我們拿什么喂養下一代,那就表達我們有多高的文化水準。 未來應該從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美食,美食的策劃是系統的自然教育,讓更多的人去拔土地里的食材,去看山谷里放養的雞鵝,去看母親們手作的目的,是必須讓孩子知道,美食是如何來到我們面前的。 策劃是讓孤獨變成積極、勇氣和團結 問:“為山川立境界,為鄉土傳精神。”是您們的廣告語,也是奮斗方向,疫情后,如何調整發展思路? 賈:一切磨礪皆是修煉,一切蛻變皆是創造。文旅的未來,一定決定于先行者的遠見。 第一是尋找市場。網紅經濟就是讓我們精準、再精準找到我們的客戶。 第二是打造爆品。重要的方式是美食,夜游也是推出旅游爆品的核心發力點。 第三是形成產業。在旅游出行的過程中,游客的角色就從居民轉變為游客,對“游客”的定義不是只有在景點里,這個身份要融入產業鏈的時間“線條”中,而不是在一個孤立的“點”概念。是圍繞留客和度假產生的,很多好的民宿集群是社交群、朋友圈、創業場、更是生活夢。 另外,隨著城鄉交互的持續發生,農村將告別空心化而再次恢復活力,村落里會充滿細節與驚喜,產業的想象力也隨之而來?!俺两洁l村振興”是出于熱愛和夢想“真”的回到農村,伴隨“新村民”的理想一同回到農村的是城市里的經驗、資源與鏈接。 一個好的旅游品牌的形成,如做一件奢侈品:一是要有精彩材料,二是要有工匠技藝,三是要有足夠的時間。 問:如何做一個合適的文旅策劃? 賈:做一個優秀的策劃人,要有哲學家的學識,文學家的浪漫,軍事家的果斷,企業家的敏感。文化城市旅游的生命力,如果只在娛樂的表象下開展旅游是短視的;只有表面的娛樂,也許會失去一個城市的真正內涵和長遠的生命力。 我認為做規劃之前應該先做策劃,對旅游資源和消費者需求進行比較和分析,把賣點“拎”出來??梢詮椭频臇|西是不值錢的。僅僅依靠復制的品牌是不穩定的、不長久的。 做策劃,不僅要站在策劃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還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游客的位置上去感知。旅游策劃業中,懂80%叫“知道”,而非“知識”,因為大家都懂80%。其實,真正的專業在最后的20%,那才是真正的“知識”。沒有策劃的計劃是廢話,沒有策劃的規劃是空話。 問:現在一些城市或景區到處是“東方威尼斯”“中國托斯卡納”等海外稱謂,是不是比資金更重要是資源,比資源更重要的思想,比思想更重要的是創意? 賈:從策劃學的角度考察項目,在于提升出它的“三性”:唯一性、排他性、權威性。 著重解決不光是“干什么”還有“我是什么”、“賣給什么人”的終極追問。最好的策劃不是最精彩的策劃,而是與項目最合身的策劃。就是回答三個問題“為什么來?為什么還要來?為什么我會推薦別人來?”。 策劃人就是生存在問題之中,只對問題感興趣的人。要不斷的顛覆自己的理論學說,不斷顛覆自己的行為模式,只有在不斷的顛覆自己中,才能不斷的拯救自己。人性是策劃的萬能鑰匙,把握好人性,您可以銷售任何產品給需要它的人。 市場推廣不可能使用標準化的流程,要根據戰略量身制定一個有效合理的流程,根據產品特點和品牌定位來綜合考慮,服務的目標不僅僅是讓游客滿意,而是讓顧客感動。 問:成功策劃的關鍵是什么? 賈:如果沒有做到第一,就要通過戰略找到合適的方式成為唯一。把最不符合邏輯的事物找到一個邏輯,也許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。營銷就是創造新、奇、樂的過程。 這門學問是發于人性,基于人性,亦止于人性。文字是旅游創新傳播的一種利器,文字在意念的表達中注入熱情和靈魂。感然后能知,知然后能行,行然后能思,思然后能悟。這個過程也是螺旋上升的。 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,是生命力的衡量標準。創意的本質在于思維層面迸發出的稍縱即逝靈感,是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以及思維的首創性。我們希望消費者說: “這是個好產品”。而不是說:“這是個好廣告”。 我認為一個偉大的創意,擁有它自己的力量和生命。創意很難為一個人不需要、不渴望擁有的產品塑造奇跡,但是一位有技巧的創意可以將產品原被忽略的特點表現出來,從而激發人們擁有的欲望,觸及需求、欲望、夢想和希望。 問:最后再說回孤獨,做了策劃工作這么久,您對孤獨現在如何理解? 賈:自從做了品牌策劃人后,沉淀在我心底的那份孤獨,好似一塊木炭,點燃、燃燒,如檀香一般升騰起一縷縷輕煙,通過我的體表散發出去,最后化成一堆灰燼,一陣微風吹過,灰飛煙滅,不留痕跡,好似從沒有來過。 策劃提供了一種開放性。諾蘭電影《信條》,用了“熵”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。熵增作為時間之失,逆熵來穿越時空。熵增定律最核心觀點就是:任何一個系統,只要封閉,而且無外力維持,它一定趨于混亂和無序。 村上春樹說,沒有人喜歡孤獨,只是不喜歡失望。你做策劃,是讓個人的小期盼,與城市的大情懷交融,讓微觀的民愿,匯入宏觀的民生,才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體會到更多的歸屬感。 “簡易、變易、不易”《易經》上這樣說。市場永遠不變的法則,就是永遠在變。2022,我們應該和我們的受眾、我們的城市領導說,您的孤獨,,與我相關。我們的工作,就是緩解孤獨,創造一種新的認知,在品牌策劃當中,貫徹正能量的價值觀和面對世界的態度,讓人們在城市和文旅的體驗中,發現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輝。 經歷無數磨難的2021過去了,2022,與其離群索居,不如讓我們緊緊擁抱。 |